欢迎访问阿黛凯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问您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应用 > 制药行业 > 无菌制剂容器密封完整性CDE发补那些事

无菌制剂容器密封完整性CDE发补那些事

来源:    点击率:     发布时间:2020.06.24




法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行业行动的指南。但只有法规要求,没有技术参考标准,大家该怎么做呢?

2020 年 5 月14 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62 号文《关于开展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公告》, 并同时发布了政策解读, 宣告了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正式启动。由此而来的将是数千亿市场的大变局,以及技术和生产体系的大变革。同日,CDE关于发布62号文,包含《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等共3个技术文件,其中关于药品包装方面的严苛规定,使得整个行业面临包装系统相容性、包装密封完整性技术难题。关于注射剂包装系统相容性参考法规及技术指导原则较多。但关于包装密封完整性的法规及可供参考的技术指导资料较少国外:

>USP <1207>无菌产品包装完整性评价

> USP <1207.1 > 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包装完整性测试一检测方法选择和验证

> USP <1207.2> 包装完整性泄露测试技术

> USP <1207.3> 包装密封质量测试技术国内:

刚刚定稿的《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稳定性考察初期和末期进行无菌检查,其他时间点可采用容器密封性替代。容器的密封性可采用物理完整测试方法(例如压力/ 真空衰减等)进行检测,并进行方法学验证。

关于无菌制剂包装密封完整性验证方法,目前国内还没有出台相关确定性方法的测试标准。就CDE关于这方面的发补内容、解析及大家关心的常见问题,做下整理汇总,以期日后能够绕开这些坑。

第一类:

发补内容:

1、请提供详细全面的容器密封性验证资料;

2、请提供包材密封性验证资料, 方法需经适当的验证。

原因解析:这类发补是CDE比较早期的意见,可能资料提交的也早,导致这方面内容的缺失,相信现在大家都不会有这种问题了。

第二类: 发补内容:

1、请采用经验证 ( 灵敏度需符合要求 ) 的方法对冻融循环样品和稳定性试验末期样品进行包材密封性检查;

2、请参照 USP1207等技术要求对完整性检查,方法进行验证,

注意研究明确方法的灵敏度, 注意与微生物浸入法等密封性检查方法

灵敏度进行比较。

3、本品采用0.03%苋菜红溶液抽真空法对灭菌后样品进行完整 性检查,研究中请关注完整性检查参数和条件,包括苋菜红溶液浓度、真空度、时间等参数)对方法灵敏度的影响。

4、请参照USP1207提供包装系统密封性验证资料, 如果方法的灵敏度无法达到USP1207规定的包装产品较大允许泄露限度水平 , 建议采用微生物挑战法进行包装容器密封性的测试并进行验证, 关注微生物的种类、菌液浓度、浸入时间等。

原因解析:这类发补是没有进行方法灵敏度研究,虽然做了验证, 但所采用的验证方法属于概率法,在实验设计中没有考虑到诸多因素对概率法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有的案例用传统方法比如色水法,并没有验证方法能检测的较小漏孔(即灵敏度),也没有与实际无菌控制的微生物侵入法进行灵敏度比较,无法说明拟采用的方法比现行的无菌控制方法检出能力更高。

第三类:

发补内容:

1、请进一步研究验证包装密封性:对验证所用的真空泄漏染色 法和微生物侵入法,需结合理论测算泄漏尺寸进行实际阳性对照试验的确认(应注意阳性对照泄漏空隙尺寸选择的合理性) ,以进一步确认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必要时还需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进一步确认泄漏风险与检出能力的关系;

2、请提供容器密封性验证资料,建议采用两种方法对比验证,

验证过程中应设定阳性对照组,同时关注验证方法的灵敏度;

3、密封性验证方法可采用确定性检漏方法(如高压放电检漏法、真空衰减法)和概率性的检漏方法(如微生物侵入法、色水法),同时设立阳性对照组进行对比验证(包括方法的灵敏度),请采用至少两种方法验证本品容器的密封性;

4、建议参照USP<1207、1207.1 、1207.2 、1207.3> 或注射剂相关行业指南继续完善容器密封性验证研究资料,评估包装容器对样品的保护性和适应性。验证方法可采用确定性检漏方法(如:激光顶 空法、真空衰减法)和概率性检漏方法(如:微生物侵入法、色水 法),同时设立阳性对照组进行对比验证(包括方法的灵敏度)。若采用概率性检漏方法验证,请明确验证样本量的依据。

原因解析: 这类发补除了上面已提到的内容,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缺少阳性对照组。有的药企在做密封性研究时, 只是用到设备验证的标准漏孔,并没有在实物上制备阳性样品,因此受到了药审中心的挑战。有的药企虽然制备了阳性样品,但是阳性样品制备方法不合理,比如用针扎一下胶塞,然后拔掉,即完成了阳性样品制备。

以上发补信息得出以下结论:

1 、 密 封 性 是 否 要 做 ? 答案是肯定的,密封性必须要做。

2、密 封 性 怎 么 做?

应当验证所用包装密封性方法的灵敏度,验证方式严谨科学;不管用什么方法申报, 应当和微生物侵入法关联。如选用二种以上方法验证,必要时所有方法之间要相互关联。

3、阳 性 样 品 是 否 必 需?

答案是肯定的,必须用阳性样品来验证检测限(灵敏度),不能仅通过仪器自带的微型流量计或者标准漏孔来确定检测限。

激光打孔技术,是美国 FDA公认的,USP1207引用的权威的阳性样品制备技术。可采用激光打孔方式制备阳性样品,相比其他制备方法的优势在于:漏孔几何形状和内部气体流动行为尽可能接近真实缺陷,激光打孔产生的泄漏通道是不规则的曲折通道,非常接近真实的缺陷。每一个漏孔都有配置漏孔校验证书,确保漏孔尺寸可追溯。当前,激光打孔技术在硬质玻璃或塑料材质上可打的孔径大约小至3um,如果更小的孔很容易被环境的灰尘杂质堵塞。

不管进行确定方法的开发验证还是概率性方法的试验设计,阳性样品的选择都要谨慎,尽量选择流量计量校准方式的样品。有研究表明采用光学检测计量方式的样品孔径与泄漏率线性较差。

其他常见问题:

1、USP<1207 > 《无菌制剂包装完整性评估》中规定硬质容器最大

允许泄露限值可以采用0.1-0.3um。具体如何开展试验?

首先,包装最大允许泄漏限值是依据产品的理化特性及微生物属性要求确定,具有产品针对性。最大允许泄漏限值的设定可参照PDA Technical Report No. 27 Pharmaceutical Package Integrity (1998) 。开展完整性评估时,一定要先依据产品的理化特性及微生物属性要求建立泄漏率标准(或最大允许泄漏限值),然后根据泄漏率标准进行包装完整性研究及验证,用验证结果证明产品在受控的状态下生产,可以确保其在运输、储藏及使用过程中的包装完整性,也就是没有超过最大允许泄漏限值的泄漏。如不建立最大允许泄漏限值,直接采用0.1-0.3μm也可以,该限值默认可以保证无菌产品的理化 特性和无菌性。采用0.1-0.3μm作为最大允许泄漏限值,就要选择灵敏度可以达到该限值的检测方法,例如氦质谱法,并进行相应的方法学验证。此时可以不进行物理方法和微生物方法相关性研究,因此限值已知远较微生物方法灵敏,进行合理性说明即可。目前国内常见的确定性方法灵敏度都达不到MAll值,需要和微生物方法进行关联研究。

2、在开展物理方法和微生物方法的比对时,使用毛细管(内径10um,长度5mm)方式制作阳性样品,在微生物方法中为阴性(未见有菌生长)。是否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借鉴?

使用毛细管(微型管)法制备阳性样品,其毛细管的长度、管内 是否含有气体,都会对微生物的侵入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可能产生假阴性的结果;故阳性样品的制备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尽量模仿产品实际泄漏的情况,一方面要避免产生假阴性结果的影响因素,如避免因毛细管过长(尽量接近包材本身的厚度)或避免管内含有气体。另外还可以在外部施加一定的压力,以保证微生物的检出概率。

3、在开展微生物法和色水法对比研究时,两种方法在5μ m 和10μm孔径下,阳性样品的通过率均为100%,以上结果,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2-3 μm的微生物挑战试验?

传统意义上无菌制剂的包装完整性是指其能够通过微生物挑战试验验证。一般参照USP <1207.1> 和 USP <1207.2> 确定微生物挑战法的检出限指标分级,进而参照USP<1207.1>中“表 1- 包装完整性测试方法泄漏检测指标”,对应选择合适的泄漏孔径,孔径的选择无须迎合微生物的尺寸;然后制备阳性样品和阴性样品,进行相应的方法验证。如拟采用色水方法进行替代则应进行二种方法的灵敏度比对,验证色水方法的检测限是否低于微生物方法。

4、关于灵敏度的判断标准:USP1207中举例提到检出率略低于100%,例如95%对应的阳性孔径为该方法的灵敏度, 国内会如何要求?低于100%的检出率为80%或者更低,能否被认可?USP <1207> 标称的灵敏度孔径需保证95%检出率,如大于该孔径,必须实现检出率100%。从科学上讲, 低于100% 的检出率为80%或者更低作为检测限,产生的结果难以作出判断。鉴于目前我国尚未有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USP <1207> 规定的灵敏度标准是可借鉴的参考;如国家局出台相应的技术指导原则,应以我国的技术指导原则为准。

5、生产过程中包装完整性检测,对抽检的数量是否有相关的规定?在生产过程中包装完整性检测一般为初期、中期和末期,根据批量、包装规格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抽样标准。暂无统一的尺度要求。







阿黛凯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法律公告|隐私保护|联系我们|站点地图

版权所有©:阿黛凯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